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农村建设
修红色村志聚振兴动能
作者: 来源: 新农村办 更新时间:2018-07-26 09:16:00
 

——山东昌邑建馆修志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见闻

《 农民日报 》( 2018年07月21日   01 版)

本报记者吕兵兵刘振远戴军

    这是一处鲁东地区常见的传统院落,院门口墙上挂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马渠村史馆”。

    马渠村是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辖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红色“渤海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全村先后有108名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41人英勇牺牲。

    走进村史馆的一间间展厅,马渠村的往昔被一页页翻开,大量的史料、文物和精心设计的雕塑,与讲解员一同讲述着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

    “这个村史馆,连同周边的革命先烈故居,是我们镇着力打造的‘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也是乡村红色文化振兴的一个阵地。”亲身参与马渠村史馆建设的挂职干部、龙池镇副镇长赵慕羚十分熟悉马渠村史村情,馆内不少史料就是她与村镇干部一同走村入户挖掘整理的。

    马渠村史馆,是昌邑市以建馆修志为抓手,挖掘农村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

    2017年,昌邑市着眼“铭记历史、留住乡愁”谋划建设红色村史馆、编修红色村志,由组织部门牵头广泛搜集全市690个村庄的史料,深入挖掘各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200处左右的红色村史馆。

    截至目前,昌邑市共建成村史馆19处,127个行政村基本完成村志资料编修,组建红色村史宣传队20余支,带动开展了大量乡村文化活动。

    昌邑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地在乡村建馆修志、传承红色基因?村史馆应该建成什么样子?村志史料从何而来?建成的村史馆和编修完备的村志会是一个文化振兴的阵地,还是无人问津的摆设?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昌邑多个村史馆,力图找到答案。

    卜庄镇西董村史馆是在中共胶北特委旧址上建起来的,村史馆恢复了革命时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辅以少量图片,主要依靠讲解员向村民和来访者讲述西董村的峥嵘岁月。

    与西董村相隔不远,下营镇火道村史馆里展陈的主要是当年知青下乡来到村里劳动和生活的场景。一张张照片、一封封信札记录着该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春故事。村史馆前,一株知青捐赠的新品种果树与村里的大片果园,传承着知青们与火道村未曾隔断的情感。

    龙池镇齐西村史馆的面貌又全然不同。     

    (上接第一版)齐西村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格局和民居,村史馆就建在一处传统院落里,馆内陈设着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生活设施,墙上贴着极富民俗特色的剪纸和年画,俨然一处被精心定格的“历史画面”。

    村史馆各不相同,村志更是分别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昌邑市委组织部干部孙金涛告诉记者,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昌邑市先后组织86名党员义工和一些群众组成13支采访队,文物和党史研究专家组成顾问团参与建设,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老军人热心助建助修,共整理记录文章360多篇,征集实物资料1100余份,这些资料覆盖全市所有村庄。

    赵慕羚是龙池镇采访队中的一员,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的硕士毕业生,干起史料收集工作来上手很快。在她看来,这项工作既是对村庄史料的一项抢救工程,也是对干部作风的一个提升工程。

    近些年来,随着时间推移和城镇化推进,不少承载村庄记忆的物品或遗失、或损毁,好多“活词典”年事渐高,一些风土人情也淡出村民日常生活,抢救村史变得迫在眉睫。

    马渠村有一位年事已高的老红军,患有失忆症。当得知镇干部要采访抗战往事时,他颤抖地拿着笔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了自己仅存的一些回忆。“现在这张烟盒纸就保存在村史馆里,像一本教材,每次看到上面的故事,观者都会为老红军的奉献精神而感动。”赵慕羚说。

    走进村史馆次数最多的,除了全市现有的72名义务讲解员就是各村村民了。瓦东村史馆以瓦城起义为主题的展览标记着这个村的红色基因,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图片展则记录着村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故事。几乎每逢周末,78岁的龙池镇瓦东村村民赵秋田都要带着曾孙来村史馆“看看画、认认字”。他告诉记者,馆里的人和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看着很亲切,非常打动人。

    “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初心。”昌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代选庆告诉记者,对村民进行教育引导,不能生硬灌输、高谈阔论。村史馆里有本村的故事,村民爱看常看,甚至在建馆修志的过程中,不少群众自发参与,无偿贡献文献资料,对村史馆充满感情,红色文化才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参观村史馆、翻看村志,或者在村史馆里开展各式主题活动,成了昌邑很多村民的新生活方式,家风村风更加文明。在卜庄镇郑家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艳香看来,村史馆就像是一个正能量的发散中心,走进馆里的村民增强了对本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事实上,建馆修志的过程,本身也是干群关系的一次升华。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向记者表示,与村民一道走进村庄历史的经历,就像是共同进行了一场心灵洗礼。

    龙池镇委与村民根据众多革命故事总结了马渠“四不精神”:不占群众便宜、不贪抗战物资、不出卖同志、不叛变投敌。“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用红色村史馆激活乡村振兴的思想动能。”在龙池镇党委书记朱永红看来,建馆修志凝聚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提升了号召力和战斗力,参与其中的党员干部精神境界明显提升。

    一座村史馆,一部村志,记录着村庄的变迁,也是村民们喜怒哀乐的集中刻画,体现着一个村庄的集体价值观。昌邑市建成的村史馆,都将红色文化作为展陈主题,将村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凝聚而成的红色基因注入新时代的奋斗中,成为一座座乡村红色文化振兴的堡垒。

  

主办:七台河市农业畜牧兽医局 承办:七台河市农业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2309000014 黑ICP备05005700号
地 址:七台河市桃山区景丰路68号 联系方式:0464-8612316 网站地图 情况说明 信息维护入口